在科技創新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蘇州工業園區以“創新聯合體”這一新型產學研協同組織模式,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創新聯合體,由鏈主企業牽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及金融資本等多方力量,推動創新活動從“單打獨斗”的“物理聚合”,邁向“兵團作戰”的“化學融合”,正成為園區推動產業升級、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的重要引擎。
機制破壁
從“各自為戰”到“體系化攻堅”
傳統產學研合作常面臨資源分散、目標脫節、難以持續等痛點。園區創新聯合體的核心突破,在于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任務為牽引的“體系化攻堅”機制。

“一家企業很少為了某項研究而購買昂貴的高端設備,用完后束之高閣。在這里,我們支付一定費用就能使用這些設備,并與產業鏈伙伴結成創新聯合體,研發成本大大降低。”納譜分析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張勇道出了聯合體的基礎優勢——資源共享與成本共擔。

更深層次的機制創新在于需求導向與協同閉環。以華興源創牽頭的“超大規模數模混合集成電路測試與量產技術創新聯合體”為例,其構建了“需求-攻關-驗證”的高效循環:上游芯片設計企業提出測試需求,華興源創負責開發測試程序與硬件,下游封測企業進行應用驗證,精準定位并解決問題。這種模式使聯合體在數字、模擬、射頻等板卡領域快速積累核心技術,成功推出國產Sub-6G射頻專用測試機。飛依諾牽頭的“醫用超聲診療技術創新聯合體”則探索出“共同出題、共同解題”機制,醫院、高校與企業頻繁交流,從臨床需求和前沿技術中共同凝練攻關方向,確保了研發與市場、應用的緊密銜接。

生態賦能
“鏈主”引領與“要素”融通的全鏈條支持
“讓企業唱主角”是探索創新聯合體模式的初衷,由領軍企業當“鏈主”,牽頭整合多方力量,既彌補單體創新局限,又契合技術創新跨產業、多領域交叉的特點。

“鏈主”企業扮演的是“發動機”和“連接器”的雙重角色。沛嘉醫療牽頭的“介入醫療技術創新聯合體”,采用“龍頭企業引領+上下游企業參與+科研機構攻關+孵化器培育+投資基金支持”的運行模式,打造了從技術攻關到產業培育的全生態鏈。其成立的嘉勝基金,專門用于投資早期孵化項目,形成了“產業資本+孵化器+鏈主賦能”的良性循環,已成功孵化多家創新企業。

創新聯合體的高效運轉,離不開“鏈主”企業的引領作用,也與園區優質創新生態的滋養息息相關。園區通過構建創新聯合體“培育庫”,對牽頭單位和成員單位進行分層管理和動態調整。在金融支撐上,加強國有投資基金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為成員單位提供債權融資,并為孵化出的高潛力企業給予股權投資支持。此外,園區定期組織“創新聯合體開放日”“揭榜掛帥”、供需對接等活動,促進經驗交流與資源精準匹配,為聯合體發展提供了陽光雨露。
這種生態賦能讓創新聯合體如魚得水。今年9月初,蘇州市科技局公示2025年度創新聯合體擬立項名單,園區再添23家市級創新聯合體,其中指令性立項7家,數量居全市第一。
發展躍升
關鍵技術突破驅動產業能級攀升
創新聯合體的“組團創新”模式,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體現在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和區域創新能級的整體提升上。

關鍵技術接連突破。飛依諾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突破超分辨顯微成像(URM)技術,將血管成像分辨力提升了10倍以上,已應用于多家醫院的重大臨床研究。沛嘉醫療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攻關,其申報的“用于心臟瓣膜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納米纖維仿生復合材料研發及應用”項目入選國家級“揭榜掛帥”名單,有望打破國外壟斷。

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華興源創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正助力我國高端SOC芯片測試設備打破美日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創新聯合體成立以來,已累計申請專利36件,授權發明專利6件,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區域創新指標持續攀升。這種蓬勃的創新活力直接反映在知識產權產出上:2024年,園區新增發明專利授權7255件,同比增長50.4%,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高達265件。在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聯合體已成為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園區經濟質量的重要力量。

從“物理聚合”到“化學融合”,園區通過創新聯合體這一制度創新,有效破解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難題,探索出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面向未來,這片創新熱土將繼續深化這一模式,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園區樣本”。
編輯 唐曉雯
2025年10月13日

